如果要找一個城市國際化升級引發巨大爭議的樣本,可能非西安市引入三星集團莫屬。
4月10日,三星宣布閃存芯片項目落戶西安市。由于首筆投資將達70億美元,總投資可能達到300億美元,三星閃存芯片項目被稱為“中國改革開放后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外資項目”。
中西部最大的外資項目,西安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于是,有媒體甚至置疑西安拿出了2000億的“聘禮”,西安給予三星過度優惠政策的各種聲音也甚囂塵上。
專家出面為西安辯解,西安召開新聞發布會說明。
到底應該如何評價西安引入三星?
從國際化大都市目標角度認識三星
西安市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就有國際知名度的城市,也是最早的旅游開放城市之一。改革開放初期,很多人外國人來中國,來中國有四個必看的景點,三個必去的城市。四個必看的景點是故宮、長城、秦始皇兵馬俑、桂林山水,三個必去的城市是北京、西安、桂林。因此,西安的國際知名度一向很高。
上個世紀90年代,開發區涌起時,西安把握住了國際化機遇,西安高新科技園區崛起,為西安的經濟發展,開辟了第二條跑道。至此,西安既結束了主要靠旅游收入的單一經濟發展格局,進入了旅游、高新科技雙引擎的發展階段,西安的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。
正是在旅游、科技園區的帶動下,西安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區,實現了強勢崛起,GDP從2005年的1100億元,發展到2011年超過3800億元,在西北地區排在第一位,在整個西部位居三甲,排在重慶、成都之后。在全國層面,2005年的城市排名,西安居52名;到2011年,升至第40名,成就不能說不大。
不過,也要看到,與西部的引領型城市重慶、成都相比,西安需要讓官、產、學等各界激動、興奮的題材。西安的改革開放,急需一個興奮點。
而三星的引入,恰逢其時。論知名度,三星是可以與蘋果比肩的國際巨型公司;論產業帶動,三星也與蘋果一樣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、牽引力。因此,三星的引入,是為西安注入了一池國際化的春水。
短期內,西安引入三星的好處,可能因為各種置疑的聲音而被弱化;但從長久與持續角度看,三星入西安,起碼是雙贏,甚至是多贏。
西安的十二規劃,把西安定位為國際化的大都市。一個大都市,肯定要有匹配的大企業。三星的美譽度與影響力,都足以寬慰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雄心。因此,西安市當務之急,不是開新聞發布會辯解,而是把三星的進入,由興奮、激動,導入到機遇把握上,導入到務實創新規劃上。要抓緊落實基建,研究配套措施,實現項目平衡落地。
從產業布局角度衡量三星
西安十二五期間的目標,是把西安建設成國際化的大都市,而不僅僅是經濟強市。這一點是西安與中西部主要省會城市的重要區別。
根據十二五規劃,武漢的目標與成都一樣,都是萬億元GDP,長沙雖然不那么強勢,但目標也定在了9000億元。比較而言,西安要溫和得多,2015年GDP要達到6200億元。
應該說,西安做出的這一目標,是既務實而又有些無奈的。西安的主導型產業,主要是旅游、科技園區,主導產業貢獻、千億級產業數量,與成都、武漢、長沙都無法比。因此,西安的GDP選擇,只能是中西部的第二梯隊,西北地區的龍頭城市。
不過,通過有巨大影響力的巨頭企業來解決西安工業持續增長,增強西安在中國省會城市中的經濟權重,一直是西安的雄心。西安向三星拋橄欖枝,引三星落戶西安的真正目的,也在于借勢三星,做強產業的雄心。像三星那樣既有國際影響力,又有產業帶動力的項目,對目前的西安來說,實在是難得的機遇。這也是西安比競爭的其它城市決心大,優惠幅度大的根本原因。為了達成這個目的,西安花大的代價,是值得的。
從科技園區角度審視三星
除了旅游業之外,另外一個顯示西安國際水準的,是科技園區,即西安高新技術園區。西安能獲得中國改革開放城市的盛譽,被譽為國際化的古都,經濟開發區功不可沒。
作為中國六大國家級高新科技園區,西安高新技術園區確實提升了西安的國際化水平。迄今為止,已經有1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西安。
不過,因為西安地處西北,產業配套能力明顯落后于其它五大國家科技園區。與其它五大國家級科技園區所在城市比較,西安的實力要遜色些。張江科技園區位于上海,上海2011年GDP是19000億元;中關村科技園區位于北京,北京2011年GDP是16000億元;蘇州工業園區位于蘇州,蘇州2011年GDP是10700億元;成都科技園區位于成都,成都2011年GDP是6800億元;東湖高新園區位于武漢,改成2011年GDP是6500億元。上海、北京、蘇州三個城市的GDP都在萬億元以上,成都、武漢均在6000億元以上,而西安2011年的GDP是3800億元。也就是說,如果沒有大的跨越式突破,或者重大機遇,在十二五期間,西安連武漢、成都兩個城市都無法追趕。
此外,同處西部的成都,目前引進的世界500強企業,已經接近200家,機場建設也走在西安前面,甚至旅游收入也高過西安。西安過去驕傲的國際化聲譽,正在被成都超過。
如果說十二五規劃吹響了西安崛起的號角,那么,三星則讓西安看到了崛起的一次機遇。
不是說西安的工業發展乏力,外向型經濟不夠強嗎?如果把三星這個大項目引入,即使不能完全補強西安最明顯的兩條短腿,但至少會補強相當部分。